迷茫,焦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怎么办?
「迷茫」这个话题,应该是很多年轻小伙伴跟我聊的最多的话题之一了。
在视频号更新了一条「老秦的周末」小视频,留言区的前排大家聊的却是:
今天我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聊聊这个事儿,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我们为什么会迷茫?
耶鲁大学的一场公开课有这样一句话:
人们喜欢确定性,而模糊和不确定让人无所适从。
所以,解决迷茫问题的关键之一是:
如何有效分析,能帮助自己将方向清晰一些,选择明确一些?
-
你是阅历还相对不多的大学生或年轻人群体
-
你没有条件做专业的职业测评和咨询
-
你有一定了解你的朋友、老师、长辈,可以提供对你的认知信息
我大学的专业是印刷。
我想象中的工作场景,以为是这样的……
后来老师带着我们去实习的时候,发现我们实际工作环境和内容是这样……
实习期间就是重复的体力活,中间休息的时候,大家就跟当时教我们的那个车间师傅聊天,师傅说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
大家好像看到了十年后的自己,顿时都沉默了。
实习结束后,全班几乎都陷入迷茫,包括我。
焦虑。
然后在图书馆,很偶然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个分析模型,叫乔哈里窗。
书中介绍,乔哈里资讯窗有四个象限:
A区:公开区。
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资讯。例如:你的名字、发色,以及你有一只宠物狗的事实。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目的就是扩大公开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做法有提高个人信息的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
C区:隐藏区。
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例如:你的秘密、希望、心愿,以及你的好恶等我们自己知道但是选择不对他人透露的事情。这个部分的规模会随着我们和他人建立的信赖关系增长而递减。
B区:盲目区。
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盲点。例如:你的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感受。有些事情我们自以为表达得很清楚了但别人却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
D区:封闭区。
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资讯。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毕竟人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超过我们的想象。
最初看这个模型,讲述的是沟通的深入剖析。
但可能因为当时自己的处境,让我灵感一现:
我是不是可以延伸到自我认知,再延伸到职业认知的领域呢?
如果邀请熟悉我的朋友们对我说一下他们认为我可以从事的领域、行业,我也写下我自己认为我可能做的职业,然后根据乔哈里窗模型进行总结,不就找到参照了吗?
这个模型的前提是资讯足够丰富、数量足够多,不能只是自己分析自己,还得找外界的参照,比如同学,朋友,合作者,老师等等。
当时是2012年,比较常用的社交软件是QQ和微博,于是我通过QQ空间、微博甚至短信等等渠道问了很多人。
既有我身边的大学朋友,也有曾经一起战斗过的中学同学,还有我的老师和长辈。我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认知后,然后统计分类到相应区域。
这个就是当时QQ空间发的一条说说(从措辞看出来当时内心的焦虑)。
(时间好快,8年过去了)
好在平时人缘还可以,仅这条空间说说就超过62条留言,加上微博和短信,共超过上百条。
除过一些开玩笑的、无信息量的评论,将有效信息进行统计,发现有不少人给出了同样的答案,比如有11位朋友认为我应该去做培训。
所以我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合并,以下就是最终的结果(括号中是票数):
今年是2020年,已经过去8年了。
不夸张地说,通过这个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参照,对我后来这8年的职业生涯,做了很多决定性的指导;在我很多选择的关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下来的故事略长,但我还是希望讲的细一些,因为只有还原背后的细节,才能看到最真实的启发。
一、新起点
在这个模型中,显然,A区含金量最高,是最具参照价值的结果。
因为这是一块别人认为你强,你自己也愿意做、而且有信心做的职业。
我自己一共写了6个,其中四个和别人是有吻合的,在A区一共四个:
培训师、学校老师、营销策划、创业。
这四个中哪一个最接近呢?哪一个能先试试呢?
我当时最擅长的是PPT、PS这些软件,这4个中最快上手的就是当老师教别人,于是跟社团合作,开始尝试在学校中开设PPT、PS免费公开课,成了一名兼职老师。
一开始确实也遇到过很多难题与挑战,也难免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做这一行。
坦率说,那个乔哈里窗的分析结果,某种意义上给了我鼓舞:
那么多人都认为我可以,我自己也喜欢,所以我肯定可以!
随着渐入佳境,我逐渐找到了课程设计的感觉,在讲台上越来越自如,甚至超出我的自己的预期。
一节课,300个座位的阶梯教室不但满座,最后一排、地上、门口都挤满了学生,隔壁的几个大学组团来蹭课。
这个工作我一直做了两年多,它打开了我的工作热情,让我找到了一个发挥才华的舞台,带给我充足的成就感,做了很多沉淀和积累,也对我后来的职业道路埋下了很多伏笔。
第一阶段「乔哈里窗」路线总结:
A区助我在大学时认识自己,找到努力方向。
二、新抉择
将毕业的时候,我需要选择我第一份正式工作。
我还是从A区入手。
首先,我排除了继续在学校当老师的这条路。
因为全国每年有大量的师范生毕业,我一个跨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优势,再加上成为学校老师需要拥有各种资格证,很多高校则普遍只招有项目能力的博士毕业生……这些硬性指标我没有一个条件可以达到,或者说要达到需要更多的时间,而我需要一份立即能带来经济回报的工作。
其次,我也排除了创业。
因为我分析了我当时的资源、人脉和当时的现状,都不符合条件。
最后,还剩下两个就值得我认真思考:
培训师和营销策划。
我在大学期间喜欢搞事情,策划过很多颇有影响力的校园活动,与一些企业还进行过合作,他们认为我很有策划的天分。再结合我在之前积累的两年的授课能力,两者结合,成为「营销策划类行业的讲师」就成了当时我的初步目标。
那成为这方面的培训师,首先要成为实战家,积累足够的料,不然怎么教别人?
既然如此,不妨我就先策划一次微博营销,向BOSS毛遂自荐我自己呢?
说干就干。
而且,还真成功了:
就这样,2012年我没有用任何一份简历,而是用一条微博直接成功求职。
但入职后,底子差,知识存量少,只能做做PPT。
所以我就经常坐在最后一排,认真看那些前辈是怎么做方案的。
而营销策划方案,一般最后都是要用PPT来给客户做提案的。
所以我就经常主动承包帮做PPT,虽然加班不少,但是由于PPT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般前辈都要狠抓,所以我反倒通过这个活儿,经常有机会跟前辈当面交流,学到了很多,让我在短时间内功力大增。
后来,我也终于逐渐从后排站到台前。
也是因为我做PPT的缘故,所以我的结构化思维不错,所以我能把我们实战的经验做成课程,于是我还同时成了一名营销策划方面的培训讲师。
所以,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从A区开启的,这个工作的很多思维方式和习惯,对我后来的很多工作也起到了底层逻辑的作用。
第二阶段「乔哈里窗」路线总结:
通过A区选择了毕业第一份我擅长的工作。
三、转折点
2015年,由于一些个人原因我离开北京,在老家休息了一段时间。
期间收到秋叶老师的橄榄枝,由于他转行做在线教育,不想再重复消耗自己做企业内训,就想找个人把PPT培训这一块接过去,他知道我在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在学校里讲公开课,所以问我要不要试试专职做企业内训。
「培训师」是乔哈里窗A区中得票最高的一项,按理来说也是最适合的一项,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
当时我25岁,在企业培训这个行业实在太嫩了,很多企业一听这么一个年轻新兵蛋子,都不接受。
然后是秋叶老师帮我谈下了第一个企业内训,客户是招商银行。
面对客户的担心,秋叶老师说:没关系,要是秦阳没讲好,我免费再去补一场。
不过我顺利完成了培训,由于口碑爆棚,第二个月一度连讲5场。
随后就越讲越顺,排课越来越多,舞台也越来越大,甚至登上了TEDx。
随着在培训行业的发展,原本家庭条件不好,靠助学贷款才上大学的我,也终于开始有了积蓄,在武汉房价还没有涨的时候,买了人生第一套房,拥有了从小梦寐以求的「一整墙书架」。
前两天我还拍了一个视频号介绍我的书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戳下方视频: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视频号哟~)
应该说,这一切的获得,都得感谢当时那个决定。
第三阶段「乔哈里窗」路线总结:
A区最高票选项助我在职业道路上找到转折点。
四、新潜力
本来,我所谓的「写作」,就是在网上发布一下。
比如我尝试用PPT去解读当下的社会热点,或者写一些实用的小教程,也会被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等媒体报道,PPT教程受到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环球日报等转载。
不过我这种顶多算个「博主」。
2015年秋叶老师接到出版社的一个邀请,要写一本关于社群的书。
但不巧,他当时正在忙一个超级大的比赛,由于出版周期紧张,他想找个帮手一起来写。因为我平时在网上发的东西蛮多,他就问我敢不敢试试。
由于我之前的乔哈里窗分析中的B区盲目区确实有「作家」这个高票选项,心想说不定我就有这方面的潜力呢。
于是就自告奋勇,写第一章。
由于我们有大量的学员群,还延伸出了很多兴趣群、接单群、同城群……基于这些群管理和运营的经验,我开始做梳理、结构化总结以及思考未来「社群」这个形态的趋势。
当时我们几个创业小伙伴挤在一个办公+仓库的出租房,我就在阳台搭了一个桌子,每天挤时间写。
然后没想到,第一章写的很出彩,就开始承包第二章,第三章……
该书于2015年上市,第一周就登上当当网经管类新书热卖榜第一名。
出版的这些著作大大提升了我的影响力,对我的企业培训也起到了更好的正向推动,在做培训的时候又可以推书,两者相互促进。
这本书打开了我对写书的信心,然后接下来势如破竹,每年能出版两到三本书,至今已经出版了9本书,共计销量超70万册,其中还有几本书被500多所高校引进作为专业教材。
图书出版后,经常会做很多签售会。在一次上海的新书签售会上,我认识了一个来参加活动的女生,后来我们恋爱,到2018年,我们结婚了。
B区爆发的能量和带给我整个职业甚至人生的变化,是我始料未及的。
第四阶段「乔哈里窗」路线总结:
B区开始让我逐步发现新潜力。
五、新跃迁
2018年,由于公司变动,业务转型,依照秋叶老师的规划,独立孵化一家新公司,我带着刚刚毕业的两个应届毕业生,要让新公司在PPT定制、培训、职场课程打出名堂。
这个决策其实是突然发生的,那个时候,我其实根本就没有准备好怎么去当好一个CEO。
想到乔哈里窗中A区的「创业」选项,我又告诉自己,要有信心。
我们大多时候决定不了自己在什么时候上场。但当这一刻来临时,那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角色。
公司成立后,第一笔收入是我谈下的一个小PPT定制,8000块。
钱不多,但想要活下来,再小的单也是救命钱。
由于人少,就这一个小单,前前后后三个人还搞了一个礼拜。
然后发现不够给小伙伴发工资,我立即出去讲了两场企业内训,把课酬全部投入公司。
现在,公司成立两周年啦,业务都稳了,团队也开始壮大。
服务客户既有共青团中央、深圳市发改委、辽阳政府、长江日报等机关单位,也有阿里、汰渍这样的集团企业,还有龙芯中科这样的科研单位,融创、中海等这样的房地产企业。
现在,我也管着两家公司,
团队小伙伴们也很给力,活力满满。
(戳图片跳转了解秦老师的两个团队)
创业路上,业务上当然也有很多的挑战,
但我们会努力,一往无前。
A区的最后一个√,也可以打上了。
第五阶段「乔哈里窗」路线总结:
A区的选项或许会迟到,但是没有缺席。
可能花了不少篇幅讲了自己的经历,因为我觉得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没有结合切身的实际经历,很难说明白、有说服力。
8年中摸索过,挣扎过,但是兜兜转转,能持续获得回报和让自己对工作充满热情的经历,几乎都逃不出A区和B区,我也得益于A区和B区的抉择,才能持续有发展。
(至于C区,嗯,谁还没有点梦想,我还没有放弃,这两年看过很多电影方面的书,最近也开始玩短视频了……)
所以,对于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迷茫的朋友,可以试试这个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尝试分析出,你的A区有什么自己也愿意发挥的优势?你的B区有哪些可能性?你的C区有哪些藏在心底的梦想?……
或许,由此,你会多认识自己一点点。
最后,再补充几个小Tips:
❶ 一定要重视你的A区和B区
A区大概率是你的核心能力,这个属于最直观的参照;B区大概率是你的潜力,其作用就是让我们发现了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优势,给了我足够的信心。
而且A区和B区大多与兴趣爱好有关,当爱好遇见坚持,就是才华。
❷ 乔哈里窗分析只是一个窗口
当时利用乔哈里窗做了这样一番分析,但也不敢说自己从那时就开始对自己的职业道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就再也不迷茫了。
它的作用,只是打开了一个窗口,划开一个小口子,找到了一点可能性和大致大方向,随着边走边摸索,口子越来越大,眼前的路越来越清晰。
❸ 不要局限一定要在乔哈里窗中找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多元化挖掘
也就是要尽量找到那个核心原点,然后做综合性多元拓展。
比如PPT设计,设计能力只是一项主内核,但背后的很多支撑能力。这些能力越全面,你的综合战斗力越强,回报也会更丰富,发展机会也更多。
-
能讲吗?比如把这个设计做成微课或者培训;
-
能写吗?比如把这个设计写成一篇大家认可的通俗易懂的文章或图书;
-
能策划吗?比如策划成设计活动、连接活动、社群、病毒传播
-
……
你看,如果只有一个设计能力,就只有一层回报,如果是多维,一个事情可能同时能有多个回报,很多发展很好的朋友,都是在综合力上更强。
❹ 如果有条件,还是做专业的测评或咨询
我使用乔哈里窗做这个分析,有一个背景是当时我还是个穷学生,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找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或者测评。所以我选择的是基于自己和大量外界参照信息,综合分析做出的一个结果。
虽然对我职业的很多抉择和发展,确实起到非常重要的正向作用,但确实也略粗糙,如果大家有条件,还是找专业的工具和专家。
❺ 必须承认运气的成分,但我们要努力成为机遇下的第一梯队
在整个经历中,虽然不断有突破,但大多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由一个个机缘巧合的机遇和贵人的帮助串起来的,不是单纯靠努力能实现的。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找到方向后,长期主义,努力沉淀,能成为机遇和贵人心目中的第一梯队。
比如我在2012年的时候根本无法规划出在3年后秋叶老师会找我做培训,但我在2012年通过乔哈里窗明确方向后在高校讲PPT公开课的经历,让我成为秋叶老师2015年寻找培训接班人时的第一梯队;我没有资源也无法规划什么时候能出版一本书,但我在网上持续输出的积累,让我成为秋叶老师寻找图书合作作者时的第一梯队。
不然,即便有人想拉你一把,
但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一个模型以及一些补充,
希望能够给迷茫的你,带来一点启发和借鉴。
动手试试,或许,会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